编者按:中国共产党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加快教育强国建设,全力推动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喜迎建校85周年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大会。为全面展示学校过去五年抢抓机遇、改革创新、砥砺奋进,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办学成就。校党委宣传部推出【砥砺奋进的五年·发展巡礼】系列专题报道,通过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一份份成绩单,回顾总结第二次党代会以来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成果,奋楫扬帆启新程、凝心聚力谋新篇。
五年来,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系统推进理论武装、意识形态、思想教育、文化建设、新闻宣传等工作,致力于传承与弘扬民师精神,深入挖掘民师文化的深厚底蕴,讲好民师故事,传播好民师声音,汇聚民师力量,服务学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大局,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一、一心聚力凝共识
始终以党的思想引领为核心,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旗帜,多措并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走深走实、落地生根。建立“第一议题”学习制度,精心策划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安排,推进中心组学习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完善二级党委理论学习报告与巡听旁听制度,建成新时代讲习所、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读室,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理论宣讲,内容包括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成就、庆祝建党100周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家精神宣讲等,推动全校师生政治理论学习入脑入心。
为探索党建新路子,提升基层党组织党建质量,强化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战斗堡垒作用,联合党委组织部举办“书记对话会”系列活动六场,围绕基层党建、意识形态安全、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专题进行讨论交流,使各基层党组织书记职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真抓实干促党建。
2020年以来,校党委以专题学习研讨、专家辅导、现场教学等形式共计开展126场次理论学习,学习内容308篇次,涵盖22个专题,二级党组织共计开展近千场次理论学习。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精心组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研读室外景

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第五专题学习会

书记对话会
二、双融传播创新局
积极探索多元传播路径,双管齐下,融合传统宣传与融媒体,融通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为学校形象的塑造与影响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常规宣传与融媒体协同发力。2022年建成融媒体中心,整合校内宣传资源,统一调度新闻报道,从选题策划、采访安排到稿件编发,形成高效协同流程。同步运营学校抖音、视频号、B站、微博等新媒体账号,在短视频等方面持续发力,发挥学校全媒体矩阵各平台的优势,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营造民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融通共振。在融媒体中心挂牌建立《左江日报》联络站,加强双方在联合策划、联合采访、联合培养融媒体人才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提高新闻传播的深度广度;挂牌建立“文学与传媒学院新闻学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与新闻学专业教师形成合力,共同培养新闻人才。通过合作让校园文化通过外界渠道更广泛地走向社会,同时也将社会文化中的新鲜元素与价值观念引入校园,丰富师生的认知与视野。

融媒体中心外景

融媒体中心内景

广西云·崇左融媒体学院揭牌
三、三维宣传展形象
多维度展示办学成果与校园形象,三维并进,在广度、深度、高度上推动宣传工作更进一步,为学校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全媒矩阵发力拓宽宣传广度。精准展示学校风采内涵,实现新闻传播精准触达,聚力提升学校知名度美誉度,彰显校园文化软实力。宣传成果斐然,校园网作为信息“主窗口”,发布新闻3500余篇,涵盖教学科研、校园活动等多领域;官方微信公众号精心运维,发文3600余篇,搭建师生交流、家校互动平台;微信视频号和抖音号等平台推送短视频累计500多条,以鲜活影像记录校园,总播放量数千万次。
专题采写聚焦挖掘宣传深度。精心策划系列专题报道,“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彰显师德师风,讲述育人故事;“每月一师”展现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特色;“毕业生好故事”传递民师学子奋斗历程与青春底色;“强党建助振兴”“教育援边帮扶”凸显学校服务地方担当;“访企拓岗”反映就业工作成效。全方位聚焦于校园中不同层面、不同群体的闪光点,彰显榜样力量,激励全体师生积极向上。
主流媒体架桥擢升宣传高度。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学习强国以及广西各大主流媒体发表外宣文章、视频250多篇(条)次,集中宣传报道我校“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毕业季、教学科研成果、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活动,多方面展现我校教育教学成果。通过主流媒体的广泛传播,让社会各界看到学校的社会责任与担当,有力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光明日报》国学版刊发我校李桂生教授的理论文章
四、四支队伍强筋骨
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心用情培育服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四支师生队伍,提升队伍政治素养与业务能力,充分激发活力,高效优质开展工作。
锤炼学生新闻宣传队伍。整合校内新媒体资源,组建成立学校融媒体中心,增强学生新闻宣传骨干的专业能力,发挥学校全媒体矩阵各平台的优势,扩大宣传面和影响力。学生新闻宣传骨干在融媒体中心中得到锻炼与成长,将学校的教学成果、科研进展、校园文化等精彩瞬间对外呈现,为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提升提供助力。
组建网络评论员队伍。建立政治觉悟高、思维敏锐的高素质网络评论员队伍,以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主动占领网络舆论阵地,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传播先进文化和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渠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全面服务大学生的重要平台,把握舆论宣传主动权,筑牢舆论安全防线,为学校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培育校史校情解说团队伍。发挥木棉园解说团和校史校情解说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校史与校园文化的功能,在讲解党史、校史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和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强化师生认同感,不断深化爱党爱国爱校情怀,积极投身学校发展建设中,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注入动力。
建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队伍。着力推动社会科学联合会服务地方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工作,通过组织课题申报与材料报送,为学校教师提供科研平台与资源。2020年组织我校教师申报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并获得三项立项。2022年报送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中《孙子学流变研究》获著作类二等奖、《创建陆地文学馆提升崇左文化品位》获研究报告类三等奖;推荐一人入选第一批广西青年文化英才理论界类别理论人才。

校党委书记曹迎与融媒体中心学生记者共度第25个记者节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调研校史园

广西区委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参观校史园
五、思政工作育新人
紧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目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效显著,彰显我校思政教育特色与活力,为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不懈努力。
拓展“铸魂育人”思政工作格局。五年来陆续出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关于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办法》《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落实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任务清单》,持续推进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质增效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强化思政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与专业能力。
构建高质量“大思政课”体系。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质量提升、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提质增效、课程思政全覆盖、课程思政名师名课培育四项行动,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成效显著。获批立项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2项,1个项目入选全国“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精品项目,69个项目获校级立项;组织申报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获得25个立项项目;3名思政工作者获得“广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卓越教师”支持计划第一期支持对象。
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开展校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及优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选树一批先进典型,激发工作队伍的活力。连续三年举办大学生网络文化节,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活动的积极性,征集各类作品累计3000余件,推选参加自治区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五年来,5件作品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中获奖,48件作品获全区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奖项,有力传播网络正能量。连续三年精心组织举办新闻宣传骨干(学生)培训班,累计培训学生超过1500人次,不断提升学生媒介素养与宣传本领,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积极组织师生参加黑板报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为培养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的高素质师范人才奠定坚实基础,进一步彰显我校师范教育的特色与优势。


新闻宣传骨干培训
六、多措并举筑防线
筑牢意识形态防线,夯实校园思想根基,以多项举措保障校园安全稳定。一是压紧压实“一岗双责”工作责任,学校修订并完善了30余项意识形态工作文件,构建了闭环责任链条,强化了检查督导机制。二是出台《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二级学院意识形态分析研判制度》,坚持意识形态工作形势定期、定点研判和定期通报制度,及时排查风险点。三是加强阵地管理,对各类讲座、论坛和各类学术交流严格审批审查,2020年至今共计审核500余场讲座、报告会;强化了教材、书籍等出版物的审查和对校园网、官方微信、微博等网络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四是加强技术防范,拓展网络信息技术运用,出台并严格落实“三审三校”和“读网制度”。五是扎实推进网络空间综合治理,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
七、树优品牌兴文化
秉承“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基石”精神,践行“进德修业、崇学善成”的校训。打造特色品牌赋能学校文化形象建设,不断凸显学校办学优势特色。
国门教育铸魂,厚植爱国情怀。通过组织开展国界碑参观、“国门前宣誓”及边防巡逻体验,让师生亲身感受国界的神圣与庄严。传承红色基因,邀请老战士讲述抗美援朝历史,以英雄事迹激发师生爱校爱国情感。师生积极投身边境美丽乡村建设,化身“驻点规划师”,用智慧与汗水描绘乡村新貌。组织志愿者深入边境乡村、边关小学开展“红色教育边关行”等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学院,在深入挖掘周边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基础上,编写8部红色教材,打造一批红色精品课程。举办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开展崇左本土红色文化研究等,铸就出独具南疆特色的红色文化教育品牌,使 “国门教育”成为学校一张闪耀的名片。

“党史故事大家讲”—我校邀请1950级老校友、抗美援朝老战士林松回母校讲抗美援朝故事

红色文化教育培训学院揭牌

校党委书记曹迎为师范生代表讲授“弘扬教育家精神”青春思政课合影
民族文化润心,弘扬传统魅力。建立广西(桂西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研究基地,为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保护与研究搭建重要平台,也为学校深化民族特色文化发展提供动力。连续七年举办“三月三”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系列活动,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激发各民族学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情感共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于2021年荣获第二届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展示活动优秀组织奖。在传统节日举办“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活动,如清明诗会,端午节舞龙舞狮、包粽子、赛龙舟,中秋节猜灯谜、游园会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现传统节日与传统文化的魅力。原创民族团结音乐剧《玉壶公主》入选第十二届广西剧展,是学校在深耕民族文化、服务地方建设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彰显我校民族文化品牌的深厚内涵。



花山形态舞表演

打榔舞体验


我校大型原创民族音乐剧《玉壶公主》在邕成功展演
体育文化健体,传承强国精神。将“融体育文化,铸强国精神”核心理念融入体育文化传承基地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地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竞赛训练、科研工作、社会实践全过程。构建体育+课程思政育人体系,采用“竞赛+健康+娱乐”体育育人课程模式,通过民族体育与地方文化连接,激发学生投身边疆民族地区建设的热情,引领民族体育人才将个人理想与国家体育事业、文化传承紧密结合。学校组建的珍珠球、陀螺、高脚竞速、板鞋竞速等师生运动队代表崇左市、广西参加赛事屡创佳绩,捷报频传。学校也多次荣获全区、全国少数民族体育模范、先进集体和群众体育先进单位,3人获得全国群众体育先进个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等荣誉称号,“融·铸”体育文化品牌成为学校发展的又一道风景线。

我校选手在女子高脚竞速比赛中

我校选手在秋千比赛中

板鞋竞速队员合影
历史文化塑形,深植校园底蕴。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学校管理文化培育再造、校园环境文化提档升级、大学生宿舍文化改造及升级”四项工程,落实《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实施方案》,加快推进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持续推进以“四园、两湖、一轴、一廊”为代表的校园景观文化带建设。不断丰富木棉园、校史园文化内涵,发挥其在党史教育、校史教育的独特育人功能。以大学生服务中心为中心轴线,划分学生社区东区和西区两翼,以西面社区小舞台、求知园、田径场和东面社区呗哝湖为节点塑造社区文化活动点,形成“一轴两翼多节点”的“一站式”学生社区布局。学校获批自治区第三届文明校园,学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获批2022年“全区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B类建设单位”。


校园文化环境
往昔五载,守正创新,文宣聚势成果显;未来征途,育才铸魂,融合聚力谱新篇。
在新的征途上,我们将更加紧密地围绕学校发展大局,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为笔,以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为墨,描绘出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发展蓝图。